《內容代碼》(關於內容行銷的最佳書籍之一)的作者Mark Schaefer早在 2014 年就預測了這種情況,並將其定義為「內容衝擊」。線上資訊的指數級成長正在貶低內容創作工作的價值,這就是為什麼有必要改變操作方式。用戶會經歷資訊超載的情況,他們受到內容的轟炸,這導致他們的注意力持續時間越來越短。
進行社交和內容行銷的人的目標不再是生產大量內容。正如 Valentina Vellucci 在2018 年入站策略演講中重申的那樣:
進行內容行銷並不像組織城鎮節慶。
我們需要以策略性的方式構思和製作內容,計算它們的真正價值和主要目標。 Buzzsumo 的研究表明,用戶越來越無法容忍文字、影片、圖形和資訊圖表的大量生成,他們發現自己迷失在資訊混亂之中。為了得出這一結論,該公司檢查了2017 年發布的 1 億條貼文的社交分享統計數據,並將其與 2015 年非常相似的樣本進行了比較。
以下我們將總結2018年內容趨勢報告中最有趣的重點。
社會股下跌 50%
如上所述,Buzzsumo 以 2015 年發布的 1 億條貼文為樣本,與 2017 年的類似貼文進行了比較。
2015年,每日均分享數為8條內容,去年降至4條。這意味著 哥斯大黎加電話號碼數據 當前社交飽和的狀況導致用戶的份額大幅減少,也讓企業在幾年前陷入的內容和社交策略陷入困境。其他可能導致社交份額急劇下降的因素包括:
透過 WhatsApp、Messenger 或 Telegram 等訊息應用程式發送內容的增加;
在社交網路上有機接觸所經歷的明顯死亡情況。

Business Insider 2016 年的研究表明,即時通訊應用程式已經超越了社交網絡,許多應用程式也使用它們私下共享內容。
黑暗的社交分享
另一個可能產生影響的因素是Facebook 演算法的變化:有機頁面共享的內容(即沒有 ADS 投資)幾乎變得不可見。正是因為 Facebook 更喜歡顯示人們參與提要的私人個人資料或群組的內容,所以品牌製作的內容的可見性非常有限,用戶無法分享它們,因為他們看不到自己的貼文。
參與競爭日益激烈
發布的內容量呈指數級增長,同時,用戶操作卻在減少。
我知道這看起來很奇怪,按照常見的邏輯,隨著內容的增加,份額也應該增加。事實上,絕對不可能這樣:每個主題的分享數量總是有限的,如果某個板塊的文章數量增加,分享數量就會自動崩潰。
以下是來自 Buzzsumo 報告的範例:
社群分享增加內容
該圖顯示了機器學習領域的線上文章數量以及 Twitter 上的分享趨勢。這些數據肯定可以幫助我們反思我們的內容和社交策略的進展,您不覺得嗎?
品質和資訊豐富的內容獲勝
有些內容似乎沒有感受到社群分享量的下降和獲得反向連結的趨勢:所謂的常青樹。事實上,有些內容即使在發布一段時間後仍繼續吸引大量受眾。簡而言之,雖然大多數內容在發布後立即獲得分享和反向鏈接,但一些高質量和常青的文章設法很好地磨練,而不受時間過去的影響。